科技日報記者 吳純新 通訊員 王瀟瀟 郭雨辰
即將迎來70周年校慶的華中科技大學收到一份來自太空的禮物。3月21日,國家天文臺宣布,將永久編號52487號小行星命名為“華中科技大星”。當天,該小行星命名發布儀式在線上線下舉行。
受訪者供圖
據介紹,這顆小行星是1995年12月6日由國家天文臺興隆基地觀測發現的(1995 XO2),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,軌道周期3.37年。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批準,國際天文學聯合會《小行星命名公報》通知,這顆永久編號52487號小行星被命名為“華中科技大星”。
其編號中的52諧音“吾愛”,而487則與華中科技大學在教育部中的備案編號一致,兩者相互呼應,寄托愛校之情。
早期小行星一般以古代神話故事中女神的名字命名,后來命名逐漸演變成行星發現者對特定人物、地點、景觀、事件的推崇或紀念。由于小行星命名的嚴肅性、唯一性以及永久不可更改性,能獲得小行星命名,已是世界公認的殊榮。
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吳慶文教授說,能夠獲得小行星命名,是世界級榮譽,意義深遠。他和學院同仁期待大力發展頂天立地的基礎科學,推動中部地區開展測地觀天事業。
華中科技大學被譽為新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縮影,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,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,在疫情防控、脫貧攻堅中彰顯擔當。學校積極推動物理、天文和空間科學等交叉學科發展。1983年10月,學校開始籌建實驗室天體物理教研室(掛靠物理系),1996年組建天體物理團隊,2014年在物理學院成立粒子與天體物理研究所,2019年正式成立天文系,開啟中國中部地區天文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先河。
多年來,華中科技大學在天文領域做出諸多重大貢獻。中國科學院院士、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引力中心教授羅俊帶領引力中心團隊經過30多年的山洞蟄伏,于2018年成功測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數G值。這實現了對國際頂尖水平的趕超,為物理學界確定高精度的引力常數G的推薦值做出實質性貢獻,也為提升我國在基礎物理學領域的話語權作出實質性貢獻。
華中科技大學在天文領域的貢獻并不止于此,2019年4月,人類史上首張黑洞照片出世,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吳慶文教授參與了黑洞照片“沖洗”過程。吳慶文和其研究生馮建超博士主要參與理論分析方面工作。
2019年,華中科技大學成立華中地區首個天文系。2020年華中科技大學加入“中國空間站巡天望遠鏡粵港澳大灣區科學中心”。2021年成立國家天文臺-華中科技大學“天眼聯合研究中心”,推動中部地區FAST相關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。